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柳编

柳编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之一。在古代人们只是作为普通的日常实用品,直到20世纪后几十年才逐渐兴起,也渐渐的成为中国部分地区出口创汇的项目。全国有三大柳编生产基地,湖北、 山东,安徽(另外河南也盛产柳编)。

2008年6月7日,柳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a0444e685a900c39dc94e342f1bffc96_1618626089556549.png

历史起源:

柳编的起源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早期,原始人在从事采集作物的过程中制作各种容器和包装物,采用有韧性的植物,借助初步掌握的编制方法,制作出不同类型的柳编产品。自奴隶社会起,,柳编就贯穿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,历经了各种改良与创新,柳编制品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器具之一。 

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用柳条编织的篮、筐。春秋战国时期,用柳条编成杯、盘等,外涂以漆,称为杯棬。唐代,沧州(今河北沧州和山东宁津以北地区)柳箱已很著名。宋代,人们取杞柳的细条,“火逼令柔曲,作箱箧”。此后,柳编工艺不断发展。传统的柳编品种主要有衣箱、笸箩、簸箕等。1960年以来,中国柳编工艺品开始出口,生产有了较大发展。

 17be933f9cbd0b5bee94003071444fd9_1618626144120515.pnga0ed433203c5a05bff6c0d1fc6b19b5a_1618626144565106.png

分布产地:

柳编在中国的主要生产地主要分布在汉江流域、黄淮海地区。详细地名如下:

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的程河镇、朱集镇、双沟镇。

山东省临沭县、郯城县、莒南县、博兴县、曹县  、莱州。

河南省固始县、三河尖镇。

安徽省阜南县、黄岗镇、曹集镇、郜台乡。

(来源:百度百科)